我校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20-07-15浏览次数:1157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2号)文件,我校杨若凡教授主持的《多方协同培育智能制造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基于“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的探索》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我校是最早开展新工科建设的高校之一,自2018入选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以来,学校以“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为改革试点,主动对接区域社会和经济产业发展,坚持校企政多主体协同,构建“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学校主体、国际合作”的智能制造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形成了“学科知识+岗位能力”双线复合的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新范式       

 “双线复合”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开发新范式将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岗位应用能力有机融合。并在实践中,遵循学科专业建设基本规律,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采用DACUM课程开发路径深度分析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所需人才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理论层面探索形成了应用型本科区别于学术型本科的课程开发新范式。


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名片,全面带动了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新工科建设的改革探索,在校内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人才培养改革的理念和经验覆盖到了学校各个专业,带动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借鉴德国高校专业建设特点,促进传统专业的二次建设,通过将现代技术植入传统学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技术能级。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学校传统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软件工程'三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另有四个专业的认证申请获得受理;学校针对产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开设新专业,近几年,学校先后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机电器智能化等新兴专业,服务于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基于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办学模式的探索,学校申报“多方协同打造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群”项目,成功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发挥同类院校新工科建设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影响力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区”,不仅成为学校展示人才培养创新试验成果的特色“名片”,而且在同类院校发挥了积极的社会辐射效应。为推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借助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的国际化资源平台,自2017年始,连续三年举办“中德论坛”。论坛邀请中德双方,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代表,共商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的学生参加国际论坛,在世界舞台上分享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通过国际论坛的主办和参与,不仅深化了中德双方高校、政府和企业对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而且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影响力。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高度重视新工科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推动项目组继续深化项目研究与实践,将工程教育改革和最新研究成果用于人才培养,用新工科理念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充分发挥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示范作用,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吴斌)